作 者 |梦萧
开始 |BT财经数据通
雷军“扶养的两个大学生”,究竟有多花钱?
养两个大学生有多花钱?一度登顶中国首富的雷军公开宣称“家里同期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压力高大”,此言论一出坐窝激励全网探讨,雷军也登上热搜。
2025年4月福布斯大家亿万富豪榜自大,雷军身家达435亿好意思元(约合2827.5亿东说念主民币),较2024年增长326亿好意思元,主要因小米集团股价回升及SU7寄托鼓吹。在2025年3月雷军身家一度达900亿好意思元,成为中国首富。
代入雷军发言的时期节点和配景,较着不错发现雷军所说“扶养的两个在上大学的孩子”应该是指的造车和研发芯片,两个名目不错说是雷军赌上一起身家,咫尺尚未“毕业”的孩子。
9月19日,小米连气儿调回116887辆已售不久的新车,这场大范围调回,给这位跨界造车玩家上了一堂代价昂贵的“安全必修课”。小米在短时期内扫尾了范围化寄托指标,然则动作家长“头确乎很大”。
小米股价在2024年和本年年内都增长迅猛,自6月底于今其股价出现一些波动,此前不时上升的趋势被中断。扫尾9月25日收盘,小米最新市值为1.55万亿。
1
雷军的六次演讲
雷军的这番话或是在为9月25日举办的个东说念主第六场演讲铺垫。其个东说念主微博也在9月25日提前作出预报。在微博发文中照旧自大演讲时会有小米17、小米平板8系列等新品发布。扫尾9月26日,雷军以《改造》为主题的个东说念主第六次演讲在线不雅看东说念主数照旧普及5000万,
雷军的年度演讲已成为小米品牌的进攻IP,其内容通常围绕公司策略、技艺冲破与新品发布伸开,连年来的演讲与家具发布更是具有演讲与家具发布深度绑缚的彰着特质。
从2020年起,雷军的年度演讲成为常态,小米十周年复盘,大家疫情下的策略调解。演讲的中枢是“再行创业、深刻制造、大家化”三大策略的提议,强调危境中蕴含契机,饱读励直面风险。此时小米在寻求改造,雷军决定造车但尚未都备准备就位。2021年主题为《我的梦念念,我的采取》的演讲揭开了雷军造车的大幕,立下“三年内冲击大家手机份额第一”指标,强调梦念念与用户共创价值不雅。
2022年演讲主题为《永远肯定好意思好的事情行将发生》,雷军在演讲中归来WPS、超卓网等低谷履历,传递积极心态,将费事视为钞票。在2023年东说念主工智能火爆之际,善于蹭热门的雷军演讲主题为《成长》,从个东说念主肆业履历延长至技艺信仰,提议“(软件×硬件)^AI”策略,探讨剖析冲破与成长关联,为小米的AI和芯片作念足了铺垫。
2024年小米SU7问世,这亦然小米汽车的打入市集的关节时刻,雷军的演讲主题为《勇气》,在演讲中揭秘造车有策动细节,比如试驾170辆车、学习赛车等,立下“年销30万辆”指标,强调行能源。
9月25日《改造》主题的演讲中,雷军强调了小米家具矩阵升级,并秘书策略调解,举例2025年小米17系列初度对标苹果,推出步伐版、Pro、Pro Max三款机型,并首发3nm工艺芯片。聚焦玄戒芯片十年研发(首款3nm自研芯片)与小米汽车逆袭(SU7/YU7车型),叙述技艺冲破与产业变革。
动作全网粉丝数目最多的企业家,雷军六次演讲造成“危境→梦念念→费事→成长→勇气→改造”的叙事端倪,成为小米策略与价值不雅输出的进攻窗口。雷军的年度演讲本色上是个东说念主IP与家具发布的深度联结,既包含策略叙事也承载新品宣发功能。同期渐渐完成个东说念主品牌的塑造。通过共享创业过程如肆业、金山时期、造车有策动等,强化“励志企业家”形象。这种叙事形势将小米发展史与个东说念主奋发史绑定,造成特有的品牌疏浚窗口。
BT财经梳理雷军的六次演讲发现,每届演讲均陪同重磅新品亮相,如2023年发布MIX Fold折叠屏手机和CyberDog 2机器狗,2025年则推出小米17系列及商量家具等。演讲后半场通常转为技艺参数和家具演示,造成“故事+带货”的固定口头。
2
造车究竟有多烧钱?
能让雷军感到压力很大的俩大学生确乎很烧钱,尤其造车。
造车,业内早有公认的数据是最少需要200亿元。说明公开信息,小米造车的总插足远超200亿元,以至已远超初期预期,扫尾2025年3月,小米造车五年累计插足达1050亿元,其中2025年单年盘算再投300亿元。如斯一来,小米在造车的豪侈照旧远超源头雷军入局造车的通盘“赌本”1080亿元。
仅小米SU7的研发用度就普及300亿元,含渠说念设立、东说念主力成本等概括开支等,造车业务初期插足2021年景立小米汽车时,注册老本为100亿元,动作起步资金,扫尾2025年,累计研发出产插足1050亿元,畴昔五年盘算再投2000亿元。仅仅咫尺小米汽车尚未达到盈利均衡,尽管2025年Q2集团净利润达108亿元,但汽车业务单季度失掉18亿元。
小米汽车2025年Q2寄托8.13万辆,营收206亿元,毛利率26.4%,失掉收窄。在小米SU7 Ultra顶配车型(50万元以上)三天锁单1万辆,考证高端市集接管度的情况下,小米汽车有望下半年单季盈利。比较恒大1100亿仅寄托1389台,小米以更低成本扫尾范围化量产,照旧创下造车界的遗迹。
雷军对插足小米汽车的大都研发这么暗示,“惟一海量的插足才智把技艺作念好,把家具作念好。”小米援手技艺为本、深耕底层技艺、历久不时插足。雷军还超越指出,Ultra新车上所用的电机是小米都备自研,我方出产的,是照旧大范围量产转速最快的主驱电机。
确乎从小米财报上看,2020年小米研发用度仅为92.56亿元,研发插足占总营收的3.7%。随后2021年至2024年,研发插足诀别为131.7亿元、160.3亿元、191亿元和240.5亿元,同比增幅诀别为42.3%、22%、19.2%和26%。2024年的研发插足是2020年的2.6倍,该年研发占比也高达6.6%,这一研发占比在一众车企中也位居前哨。本年上半年小米研发插足144.8亿元,同比增长36%,研发占比6.4%。
此前雷军也在接管媒体采访时谈及智能电动汽车的下半场“智能化”。他合计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起步最晚,是以要愈加英勇。其团队在已往三年十分英勇,只用了一年时期就高速NOA到城区NOA到无图NOA,再到端到端大模子、车位到车位,包括VLM,扫尾全量推送。而对智能化的跟进,一样需要砸下重金,小米汽车的扶养远未扫尾,雷军盘算畴昔5年插足2000亿元,并非一时兴起。
雷军扶养造车的老本不仅仅有钱的“家底”,还需要制造业的警戒,以及高技术生态链的产业协同,雷军重金从高通、联发科挖来芯片架构师,组建超2000东说念主的研发团队。6.8亿月活MIUI用户才是雷军扶养汽车的关节。
3
再“赌”芯片研发
芯片是雷军扶养的第二大学生,除了小米汽车和手机自身需求除外,雷军还垂青了芯片产业的高估值。
9月16日,央视画面中出现了阿里巴巴旗下平头哥PPU芯片的商量先容,触及到芯片的型号、显存容量、显存类型、片间带宽及功耗等参数。阿里造“芯”告成,让其市值暴涨4100亿。
2023年,雷军踏入芯片制造领域。这是雷军的又一份“勇气”。因为动作手机市集的资深玩家,雷军深知手机市集的性价比红利照旧在东说念主口红利下所剩无几,畴昔十年汽车和芯片将是主战场,依靠技艺红利才智在强烈的竞争中解围。于是再度押注芯片。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豪赌”都能精确踩在行业的变革临界点之上,比如2010年他作念智妙手机,2013年作念IoT,2021年造车,2023年造芯,他的每一次“All in”都精确把合手住了时期的脉搏。
咫尺手机业务依然是小米基本盘,其2024年营收占小米总营收的六成以上。雷军也机敏地看到汽车和芯片不错借助小米手机的流量红利快速起量,在造车和造芯烈烈轰轰之际,也莫得废弃小米的基本盘,小米17系列按时推出,且搭载小米自身研发的玄戒芯片,同期小米汽车的车机系统与MIUI深度买通,造成1+1>2的深度协同。这种布局很奥密,既不让他扶养的两个大学生互抢资源,还能造成谐和共赢,这种生态协同,让雷军扶养两个“在读大学生”时,虽有压力却不至于压力很大。
芯片的插足从永久来看,亦然烧钱大户。咫尺小米造芯在本年5月自研芯片“玄戒”累计插足超135亿元,2025年3月发布的3nm旗舰处置器“玄戒O1”研发成本高达10亿好意思元/次,流片失败屡次后仍援手插足。造芯业务仅在2023年研发用度达87亿元,占总研发插足的18%。2025年单年研发预算超60亿元。研发团队普及2500东说念主。
按照小米招聘工程师的薪资来谈论,研发团队的年薪约在30万至60万元,尚不包括年薪千万的大牛,即便以平均年薪45万元谈论,仅造芯团队的薪资每年就要12亿元以上。据《财经》报说念芯片研发团队年均东说念主力成本超30亿元,占插足的22%。倾盆OS系统与芯片的协同迷惑另耗资20亿元。
咫尺小米造芯也获得不俗竖立,成为大家第四家掌合手3nm手机芯片技艺的企业。但造芯名目依然需要不时不断的插足。特斯拉2024年研发插足182亿好意思元,比亚迪半导体2023年研发用度42亿元。雷军只可把十年积聚的生态、用户、资金聚积到两个策略级领域,用压强原则冲破技艺壁垒。
濒临两大烧钱业务,雷军的压力很大也不错聚首,好在小米近两年的股价涨幅很猛,在老本市集的融资之路也较为顺畅。2025年3月,小米通过配售股份筹资425亿港元(约389亿元),这笔钱也明确用于电动汽车和芯片业务。
雷军在演讲中大篇幅申诉了凡客首创东说念主、好友陈年的履历。称陈年在小米SU7告成发布后,备受饱读励,带着惟一三四名职工将公司迁至杭州作念直播电商,告成杀回抖音男装头部。才有了雷军那句“五十岁恰是闯的年事”。
雷军坦言“扶养两个大学生”压力很大,这两者均属高插足、长周期、高风险的硬科技赛说念,动辄百亿级资金与数年技艺千里淀,对任何企业都是高大磨练。雷军以自嘲化解压力,却恒久坚韧插足,体现了中国企业家攻坚中枢技艺、鼓吹产业升级的决心与风格。恰是这种不畏极重、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鼓吹着中国科技从“制造”向“创造”跃迁。这份援手,值得尊敬,更值得期待。